时间:2025-04-28
嘉宾:市城管执法委主任王煜,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黄军,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刘琼,市环卫局局长董宏亮
内容: 4月28日,咸宁市政府新闻办召开“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,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(市直单位第十一场),介绍咸宁打造最优市容环境,助力美丽咸宁建设情况。
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:
各位记者朋友,上午好!
欢迎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。
今天我们举行“当好支点建设生力军, 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市直单位第十一场,介绍咸宁打造最优市容环境,助力美丽咸宁建设情况,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。
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:
市城管执法委主任王煜先生,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黄军先生,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刘琼女士,市环卫局局长董宏亮先生。
首先,请王煜先生介绍基本情况。
市城管执法委主任王煜:
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:
大家好!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关心、关注和支持。
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近年来,咸宁市城管执法委深入践行“人民城市”理念,全面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市关于城管工作决策部署,深化城市细管、智管、众管,推动城市环境蝶变、功能完善、品质提升,城市管理工作在全省持续进位,多项做法在全省宣传推广,特别是2023年,咸宁市从全球193个城市中脱颖而出,捧回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,向全市人民交出了精管善治、为民管城的精彩答卷。
一是坚持问题导向,在破解城市治理难题上实现新突破。近年来,我们聚焦群众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靶向施策,精准发力,整治“飞线”65公里,576个小区、614条背街小巷实现天空“无线美”;拆除126根立柱广告、1055处楼顶广告,全省率先实现“清零”;整治城区交通拥堵点40个、围挡411处、“脏乱差”地块207处、窨井盖1.17万个;新增停车位4.6万个,城区路更“平”了、行更“畅”了、居更“安”了,一个个“难点、痛点、堵点”变成群众的“幸福支点”。
二是坚持目标导向,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上取得新成效。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,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。推行“四位一体”精细化作业,城区机械化清扫率达87%,生活垃圾即产即清;创新“小区两桶两袋+农村一坑两桶三上门”模式,垃圾分类位列全国小城市第5;提档升级城区77座公厕,二类公厕占比90%;建成各类公园104个、开放共享绿地30处;打造“畅安舒美”上学路,经验惠及20余所学校3万余名学生;创新“1245”街区自治模式,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,我们用“绣花功”织就美好生活新图景。
三是坚持效果导向,在锻造城管铁军队伍上展现新作为。我们开展“能力素质提升年”“作风纪律提升年”“工作效能提升年”活动,举办“香城城管大讲堂”20期,组织开展全市城管执法大练兵,提升城管队伍能力素质,确保关键时刻“拉得出、冲得上、打得赢”。抗击雨雪冰冻天气鏖战4个昼夜保畅通,迎战超历史极值降雨守护城市安全。
四是坚持标准导向,在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上树立新标杆。我们牢固树立法治理念,坚持标准化、法治化推进城市治理,编制《咸宁市城市管理标准体系》,制定服务、技术、管理、执法4类148项标准,做到城市管理全领域、各项工作全过程都有规范。比如,地下管道开挖方面,对开挖施工工艺流程、开挖回填材料、路面恢复技术、施工完成时限,均出台了详细的标准,动土作业全过程都有标准可依。
2025年,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省市“新春第一会”精神,锚定支点建设战略部署及市委“五大行动”要求,聚焦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目标定位,一体推进城市规划、建设、治理融合互促,以“永远在路上”的姿态践行使命担当,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,塑造更加优美的城市形态,建设宜居宜业、智慧韧性城市。重点在“五个治理”上聚力攻坚。
一是完善大城管机制,强化系统治理。深化“一委一办一平台”建设,建立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进一步健全权责明晰、纵横联动、协调有力、运转高效的“大城管”体系。加快构建“1+1+1+N”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,即“1个数公基底座+1个城市运管服平台+1个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+N个应用场景”。依托城市运管服平台,健全市区协同机制,共享数公基平台数据资源,打造智慧化城市运行管理场景应用。推进城市桥梁结构安全监测工作,加快安装智能感知设备,完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,确保桥梁设施全时段安全可控。
二是深化定标贯标,强化依规治理。紧跟政策研标,扣准服务经济发展这根弦,探索建立营商环境建设、城市细管智管众管、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更高标准、更实举措。对照一流定标,以城市文明建设提质升级为契机,持续完善城管法规、执法监督体系;以标准化建设试点为契机,持续完善城市管理服务、技术标准。不折不扣贯标,持续构建“三大监督考核”体系,加强对全市城市管理工作、城市管理执法系统内部、以及对市场化服务公司的监督考核,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各项标准有效贯彻、严格执行。
三是坚持标本兼治,强化综合治理。运用好“721”工作法,坚持疏堵结合、标本兼治、久久为功,常态开展违法建设、户外广告、导视牌、箱杆、夜景灯光、窨井盖、残次树清理整治,做好校园、农贸市场周边、夜市环境、渣土扬尘、“十乱”整治,实施“道路平整”“小微空间整治”行动,推进“全市一个停车场”,打好城市防洪排涝攻坚战,为群众提供更加干净、整洁、安全、有序的环境。今年全市计划整治窨井盖2000个,新增机动车停车位6000个,目前已完成窨井盖整治704个,新增车位2603个。
四是推进多元共治,强化源头治理。建立“规建管”全周期协同机制,编制市容、环卫、市政、园林方面专项规划,积极融入“左右叠加”“上下贯通”的规划体系。围绕咸宁“五大行动”谋划实施精细化管理项目,2025年列入前期库项目2个,列入建设库项目10个。坚持“运营、艺术、数字”三个前置,将“策投规建营”理念融入城市治理,推动城市安全管理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防转变。以深化推广“随手拍”应用为抓手,健全群众参与机制,持续开展“城管进社区、服务面对面”活动,推广街区“1245”治理经验,形成“人民城市人民管”的生动局面。
五是实施三大工程,强化绿色治理。实施城乡环境洁净工程,推行“客厅式”深度精细化保洁,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更新,设置可回收物“一袋式”自助交投点500个以上。做好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,加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,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60%,致力打造全省垃圾分类示范样板。实施绿化景观提质工程,策划一批优、精、专的园林项目,开展城市花化彩化行动,实施碧桂园碧湖环玉段、龙潭河心岛乌桕景观带、十六潭路紫薇园补栽整形,全市计划新建绿道15.7公里(已建成4.34公里),建成口袋公园12个(新增6个),力争获评2-3个全省“最美口袋公园”。实施城市更新精品工程,健全市政设施“即破即修”机制,加强城市道路、桥涵等设施管理维护,主次干道设施动态完好率达到98%以上。打造城市客厅(全市6个/开工2个)、城市家具示范区(全市6个/开工5个)、城市驿站(全市6个/开工3个)三大精品载体。探索推行城市管家,整合环卫保洁、绿化养护、设施维护等业务实施全域一体化运维,降低城市管理成本。
城市管理永远在路上。我们将秉持“人民城市”理念,锚定“全省争一流、全国创先进”目标,以智慧化、标准化、精细化管理推动城市服务提质增效、创新突破,助力打造武汉都市圈绿色发展重要增长极,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。
我先简要介绍这些。谢谢!
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:
感谢王煜先生的介绍。
下面,进入提问环节,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,提问前通报所在媒体机构名称。
中新社记者:请问如何通过精细化的绿化管理,满足城区市民对高品质生态空间的需求?
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刘琼:
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。市城管执法委始终践行“以人为本、生态优先”的理念,实施三大行动,用“绣花功夫”精雕细琢,打造市民满意的高品质绿色空间。
一是实施改革攻坚行动,让专业力量“绣”出精品。自2023年起,市城区全面推行“管养分离”市场化模式,将中心城区513.51万平方米绿地划分为10个片区,引入10家专业公司实施精细化养护。通过“月度考核+绩效奖惩”机制,累计整改问题3778个,以经费扣减与绩效奖励双向调节,推动企业从“被动应付”转向“主动创优”。设立“亮点评议”专项考核,鼓励市场化公司自主设计策划景观提升项目,打造了咸安大道渠化岛花卉景观、十六潭公园林下儿童乐园等80余处小微精品工程,累计投入资金71.66万元,实现从基础养护到品质升级的转型跨越。
二是实施景观焕新行动,让老旧空间“绣”出新景。开展残次树专项清理,一季度清除公园、广场、绿地残次树168棵,同步补栽优质苗木。组织“技能大比武”活动,对滨河西岸游憩带8100平方米绿地实施微地形改造,使20年老旧绿地重新焕发活力。利用春季义务植树契机,打造淦河红叶景观线,栽植乌桕、紫薇524株,形成“秋赏红叶、四季皆景”的滨河风光带。运用无人机飞防技术,对泉都大道等20余条主干道30万平方米绿地进行精准施药,使栾树蚜虫得到有效绿色防控。
三是实施惠民提质行动,让绿色福利“绣”进生活。城区开放9处共享绿地,增设科普标牌、健身器材等便民设施,举办帐篷露营、草坪电影周等活动,吸引超千人次参与,打造“可进入、可体验”的绿色会客厅。开展“种绿补荫”专项行动,在8个公交站台、渠化岛等遮荫盲区补植三角枫、香樟等乔木141株,实现“驻足见绿、步行有荫”。建成青龙路老年友好游园,配置适老座椅、棋牌活动区;升级香城、鄂高等小游园,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及慢行绿道,服务全年龄段市民需求。近年来,通过增绿提质行动,市城区形成以5个综合公园、7个专类公园、4个社区公园、88个街头小游园为补充的公园体系,基本实现“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”的目标。
谢谢!
咸宁日报记者:当前城市停车难问题备受关注,请问如何通过创新机制实现“全市一个停车场”愿景,让市民真切感受到“停车不再难”?
市城管执法委副主任黄军:
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。我们坚持“民有所呼、我有所应”,自2022年启动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以来,至2024年底,通过系统治理,市城区新增停车泊位4.6万个,汽车保有量与停车位比例从1:0.76上升到1:1.1,全力打造“全市一个停车场”,有效缓解城区停车困境。
一是规建管同向发力,增加停车泊位供给。规划方面:严格执行新、改、扩建项目配建标准,三年来配建车位2.28万个。建设方面:通过住宅小区改造、老旧改增设停车泊位1.19万个。如洁丽雅·凤凰城市花园小区创新“多方共谋”机制,合理增设车位218个,解决困扰居民16年的停车顽疾。管理方面:科学利用零星地、边角地、闲置地块,建设小微停车场或施划临时停车泊位。如拆除银泉大道“遮丑围挡”建成生态停车场,提供100个停车泊位;月亮湾街区改造新增3处停车场140个免费车位。三年来利用城区空坪隙地累计新增公共车位1.14万个。
二是智慧赋能+市场运作,提升停车管理效能。开发“咸宁智慧停车”系统,构建统一管理平台,实现对560余个停车场9.62万个泊位实时监控与管理。平台具备车位查询、导航、无感支付等功能,市民可通过“咸宁智慧停车”微信公众号(小程序),查询目的地周边停车场余位情况,离场时自动扣费,停车便捷度、通行率大幅提高。引入专业停车运营企业,采取“政府监管、企业运营、利益共享”模式,企业负责停车场日常运营、设备维护与服务提升。如城发集团与专业停车运营公司合作,对城区28条道路3414个泊位实施智慧化改造,停车周转率提升30%。
三是精细调控+联合监管,实现停车秩序向好。出台《咸宁市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管理实施细则》,实行区域差别化收费,引导车辆错峰停车。如所有停车场至少30分钟免费,晚8点至次日早7点,城区所有路内停车位免费。协调城区93家机关单位6500个车位在非工作时段免费开放共享,有效盘活闲置停车资源。在大楚城、翰林名都等老旧小区周边,科学划定居民在夜间、周末和法定假期停车的路段、时段,停车秩序明显好转。健全城管、交警联动执法机制,三年来查处违停5.6万起,还路于民成效显著。
谢谢!
香城都市报记者:请问围绕美丽咸宁建设,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提升城区环境卫生质量?
市环卫局局长董宏亮:
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。我们以“干净、整洁、安全、有序”为目标,以精细化治理提升城市品质,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、夯实设施基础,构建全覆盖的硬件体系。一是持续升级环卫设备。年均投入650万元更新车辆,总量由2017年的77辆增至357辆,并试点全省首个L4级无人驾驶环卫作业。二是争取国债资金。在城区建设智能分类亭1307个、集装箱式分类屋198套,垃圾分类设施实现全城覆盖。三是建成生活垃圾收运处闭环体系,建成餐厨垃圾处置中心、建筑垃圾处理厂。四是环卫基础设施同步提质。近3年投入4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11座垃圾中转站,日转运能力提升至690吨。五是升级改造77座公厕,其中二类公厕占比90%,构建“15分钟如厕服务圈”。
二、完善标准规范,建立科学管理体系。推动管理从“经验型”向“精准型”转变。一是制定5大类作业标准,涵盖环卫作业中清扫保洁、深度清洗、垃圾收运、分类回收、果皮箱设置等方面。二是实行网格化管理,推行环卫服务进社区联动机制,打通服务市民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三是量化考核,制定考核发现问题和市民投诉分析制度,形成问题导向,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、建筑垃圾管理、农村垃圾治理等规范制度,采取“周巡查、月反馈、季督办”的措施,形成问题导向的常态化监管机制。
三、聚焦民生需求,优化共享服务体系。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树立“把城市当客厅,把市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”思维。一是推行新的收运方式。用定时定点巡回垃圾收集车取缔所有勾臂箱,实行“桶装化”分类收运,推行“撤桶并点”,达到“垃圾不落地、异味零残留”的效果。二是升级垃圾密闭收运系统。持续对收运车辆、中转站进行更新改造,改变过去“没有不滴漏的运输车”到现在的“没有滴漏的运输车”,垃圾转运实现“零投诉”。三是推行公厕人性化服务。环卫直管77座公厕全部安装了智能喷香机、智能扫码抽纸机、智能感应洗手液机等,更新公共厕所夜间发光标识牌220余张,为市民“方便”提供便利。四是推行积水即扫。常态化清扫道路低洼处积水,利用降雨期进行集中冲洗,解决路面扬尘和积水飞溅问题,使道路见本色,标线亮底色。
谢谢!
市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曾文波:
谢谢各位记者朋友,感谢各位发布人,本场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!再见!